用“乡情”的音调弹响归属感。依托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30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经常性开展饺子宴、快乐星期天、小型文艺汇演、优秀图书分享等文明实践活动以及好邻居、好媳妇、好婆婆、好乡贤、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构筑乡域内本土群众对家乡的归属感。如今,该乡平均每月开展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20次,91%的农户参与到了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中。
用“乡业”的音调弹响收获感。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采取连片开发的模式,打造绿色农业产业品牌,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产业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用乡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形成了以马庄村为中心1000亩大棚、陆地蔬菜生产、市场交易集体经济综合试验区;以十里铺、周庄为中心,沿尉鄢路6公里的优质葡萄发展产业带;以岗刘、通院为中心,沿尉蔡路5公里的肉羊养殖及深加工经济带;以大槐树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粉条为依托,种植5000亩红薯,组建粉条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带。以上农业产业通过村两委统筹管理、集体合作社种植养殖销售、农民入股并参与经营的管控模式,实现村集体、租户、村民三方收益,让群众收获感十足。
用“乡教”的音调弹响成长感。依托农家书屋面向群众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四史教育”,为村民讲解红色经典、红色故事,让村民们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开展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电气焊接、农业生产、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技能培训教学,让群众在知识吸取中得到成长、得到满足,获得成就。截止目前,该乡获得各类技能证书的群众1万余人,每月参与文明实践教育的人员3000余人次。
用“乡谈”的音调弹响共同感。依托乡村大喇叭召开民主议事会。各个行政村(社区)的大事小事通过支部会、党员代表会进行讨论商谈,讨论会通过大喇叭进行直播,村民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直接到会场提出异议。通过这种形式让群众参与村内事务中,为集体发展出谋划策,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该项制度实施以来,征集各村群众意见建议2000余条,其中有许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好点子,被乡政府或村委会采用。让群众感受到了“村庄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共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用“乡贤”的音调弹响认同感。依托乡贤群体身份的广泛性、多样性、资源优的性质,并了解当地社情民意,与本村民们有很强的认同感,借助其优势能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通过乡贤联谊会、乡贤参事会等形式,邀请乡贤能人回到家乡,观摩走访、谈经验、话发展、献良策,为大桥乡的发展出点子、献力量。坚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摸排乡贤回乡发展的意向和述求,解决乡贤的后顾之忧,在用工、用地、税收政策和政策奖励上支持鼓励乡贤回乡创业。目前,已有283人纳入该乡乡贤人才库,58人返乡创业,创业内容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文化健康等行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力量。
该乡党委书记赵泽涛说:用好浸润日常的乡土人情,培养出深厚的乡土情怀,将乡土情怀转化为留在家乡、发展家乡、建设家乡的动能,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必须俯下身子,撸起袖子用真情的付出才能与群众一起建设家园,实现乡村振兴。
(通讯员:李郑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