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后勤的定义
智慧后勤是采用物联网传感、网络数据库、移动支付等技术,结合本单位特点而建设的后勤保障管理平台。具自身特色。通过智慧后勤建设,能够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物业化与智慧化发展,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大云物移智链为重点,提升后勤工作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国有企业在实现智慧后勤后,也能降低成本与物资损耗,在整体上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2、国企加强智慧后勤建设的对策建议
2.1、后勤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采用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由现场感知层(能源计量终端)、网络层(通讯管理终端)和平台层(后勤智慧能源管理平台)3个部分组成。其中,感知层是连接于网络中用于水、电、气等参量采集测量的各类型传感器,各系列带通信功能的电力仪表、温湿度控制器、开关量监测模块以及水表、气表、冷热量表等,实现从表计和传感器获取读数向服务器传输原始数据;网络层是智能网关采集设备层,可进行协议转换和存储,将数据上传至平台,保证原始数据的完整性,修复数据错误/丢失;平台层主要包含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各项子系统),可在PC端和移动端实现应用,分析能耗数据提供节能诊断依据。
2.2、中央空调集控系统
中央空调集控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数据,实现制冷机组、冷冻泵、冷却泵、冷却塔风机、各类电动阀门等主要执行设备随气候、温湿度及用户侧实际需求的动态联动运行,在此过程中,各执行设备能够自动启停以及智能调节转速或温度,同时可以自动调节冷却水及冷冻水的流量系数,确保机房设备高效运行,实现机房设备制冷量与能耗比值的最优化,从而提高系统运行性能系数(COP),达到既有建筑节能降耗的目的。
2.3、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国有企业应建立人力资源规划机制。国有企业在规划过程中,要结合企业运营情况,明确后勤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确定所需的人力资源数量和素质。同时,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招聘机制,根据确定的职位和素质要求,招聘合适的人员完成工作;建立人员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能适应工作要求。其次,国有企业应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能了解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水平,并且将其与奖励、晋升激励机制联系起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薪酬福利机制,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最后,国有企业应建立沟通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沟通尤为重要。只有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才能协调工作,解决出现的问题。因此,要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例如,例会制度、信访制度和领导信箱,使工作人员能随时随地反映问题和建议,与领导层沟通和互动。简而言之,国有企业后勤管理中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只有建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质量控制、监督以及沟通机制,并完善和优化,才能管理人力资源,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保障工作质量和效率,满足高校的需求和期望。同时,还能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和壮大,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4、降本增效优化节能策略
平台支持能耗对标体系的管理、标杆值的配置、等效电值、对标分析等,融入多种优化算法和专家模型,通过掌握国有企业能耗实时状况,并将国有企业当前的能耗水平和国家/地区能耗标杆值比对,为后勤运营及节能改造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支持增加新的对标体系。此外,平台允许对某一套指标体系及子标杆项的年标杆值进行配置,支持国有企业/部门对标数据查询等。通过智能分析,帮助管理人员查找能耗薄弱环节,为调整和优化用能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实现用能可控,提升能源利用率。
(作者:梁双庆 河南焦煤能源有限公司九里山矿后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