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公营国企工会是国企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也是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现阶段,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升为国企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为保障国企生产进而促进国企持续健康发展,管理者需要加强对工会的关注与重视,并将工会融入中心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国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键词:国企工会;国企发展
引言
在现代国企管理中,制度所形成的约束力是推动其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涵盖范围广,同时涉及国企战略目标执行、财务及人事管理的多个方面,通过开展政工工作,则能带动国企战略目标的持续优化,促使国企管理理念与社会经济建设同步更新、协调发展。因此,需积极探索政工工作与国企管理的共同发展策略,同时增强这两项工作的工作能效。
1、政工工作与国企管理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实现国企战略目标
国企管理就是以战略性的发展目标为根本,将各项任务传达给对应的职能部门,提高国企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促使各部门都能依照要求参与到国企运行、管理工作中,促使各职能部门的主体目标与国企总目标相协调、相联系,对整个经营过程进行全面性管控,最终实现国企的战略性目标。但是国企管理效率会因人的意识行为而出现变化,如果国企各部门及员工的自主意识薄弱,也会形成对国企管理的被动性理解,参与度也难以提升,而政工工作具有突出的政策敏感性,能够及时发现国企运行管理中的不足,站在全局性的发展眼光上精准分析及解决问题,基于现行的方针政策带动管理工作的优化及整改,同时根据政策执行度衡量国企工作表现,更便于找准切入点对员工思想进行正向引导,在提高国企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加速实现国企战略目标。
1.2、有利于提升国企文化内涵
学校的思想理论课在大力发扬及传承红色文化的精髓,作为共产党人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撑,其激励性作用不容小觑,国企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份子,也应加大力度去弘扬这些精神,特别是在发展形势更为严峻的环境下,多元化的文化不断冲击着员工的思想,员工思想觉悟始终难以提升,就可能出现信仰危机,国企管理难度大幅度增加。通过开展政工工作,可将正确的方法论及世界论传递给员工,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以唯物主义辩证观去分析及解决问题,自觉抵御不良思想。
2、工会助力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2.1、充分运用工作载体
国企工会要适应网络时代,树立网络思维,运用网络的能力,借助网络搭建桥梁,探索建立工会网上服务、学习平台,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整合服务内容,壮大服务力量,及时发布工会信息,准确收集网络信息,实时展示工会新貌,为国企职工提供更多普惠性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国企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和凝聚力。
2.2、开展体系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会工作水平
近年来,公司工会在夯实基础工作方面下功夫,按照上级工会工作要求,不断推进工会工作制度化、体系化。完成了工会制度汇编,便于指导、监督各级工会有序开展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职工之家和职工“服务站”建设。公司工会共申请了4个“职工暖心驿站”资金支持,为一线职工添置服务用品。同时,建设了“职工劳动体验种植基地”,让“职工之家”融入职工的日常生活;完成“两先三优”的评选推荐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对公司工会经费和资产进行严格管控。公司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定期对工会经费年度预算编制和工会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每年还积极配合第三方审计人员进行工会年度审计工作。
2.3、基于政工工作带动国企改革
在经济增速发展的进程中,市场竞争更为白热化,这就促使各大国企加快变革,由此迎合新发展趋势,只有摒弃旧思想、旧模式,才能实现对国企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带动国企结构的适应性转型,通过开展政工工作则能够掌握最新的方针政策,有方向性地进行理念及措施更新,促使国企明确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2.4、丰富政工工作形式
传统模式下的政工工作形式单一,也缺少趣味性,与其他工作相比枯燥性特点更为显著,这就促使部分国企的员工及政工工作人员都对该项工作形成应付了事的消极态度,在政工工作与国企管理的共同发展中,应先通过丰富政工工作形式来增强趣味性,改变国企员工、领导对政工工作的固化认识,促使员工感受到政工工作的积极影响,政工队伍也能认识到政工工作的乐趣及价值,提高政工工作的自主性,提高国企员工的参与感。
3、结语
对于新形势国企工会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我们要围绕以国企经济发展为中心,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出国企工会工作有利于国企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完善和改进国企工会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从而推动国企工会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国企的持续发展。
(作者:刘新建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会)
参考文献
[1]国企政工工作与国企管理发展研究[J].卷宗,2020(20):239.
[2]贺春锋.国企政工工作与国企管理发展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9(1):149.
[3]王昭.企业工会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