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党建 + 生产” 融合发展是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党的领导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部分国企在推进 “党建 + 生产” 实践中,仍面临目标脱节、资源分散、考核虚化、认知偏差等多重难点,导致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 “貌合神离”,难以形成协同发力的良好格局,亟待深入剖析并寻求破解之道。
一、目标协同难:党建与生产目标 “两张皮”,融合缺乏顶层统筹
“党建 + 生产” 的核心前提是目标一致,但部分国企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未能将党建目标与生产目标有机衔接,导致二者方向背离、各自为战。一方面,党建目标设定脱离生产实际,部分国企党建工作仍停留在 “完成规定动作” 层面,制定的党建计划多聚焦于 “开展多少次学习、发展多少名党员、组织多少场活动” 等程序性指标,未能结合企业年度生产重点设定针对性目标。另一方面,生产目标制定忽视党建引领,部分国企在设定生产经营目标时,仅关注 “营收增长、利润提升、产能达标” 等经济指标,未将 “发挥党组织政治把关作用、凝聚职工力量、防范经营风险” 等党建要素纳入目标体系。此外,党建部门与生产部门在目标制定阶段缺乏有效沟通,甚至出现 “党建计划与生产计划时间冲突、资源冲突” 的情况,进一步阻碍了二者融合。
二、资源整合难:党建与生产资源分散,融合缺乏有效载体
“党建 + 生产” 的高效推进需要党建资源与生产资源的协同联动,但部分国企存在资源分散、载体单一的问题,难以形成融合合力。一方面,资源分配 “各自为政”,党建资源与生产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缺乏统一调配机制:党建部门掌握的党员教育资源、活动经费、组织阵地等,多用于开展纯党建活动,未能与生产一线的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人才资源结合;生产部门在推进重点任务时,也未主动借力党建资源,如在技术攻关中忽视党员技术骨干的引领作用,在职工技能提升中未利用党建培训平台。另一方面,融合载体 “形式大于内容”,部分国企虽推出 “党建 + 生产” 融合载体,但多停留在 “贴标签” 层面,未能真正解决生产痛点。如部分企业开展的 “党员先锋岗” 仅挂牌子、无实质任务,“党建 + 降本增效” 项目仅制定方案、未跟踪落地;某物流国企推出的 “党建 + 运输安全” 活动,仅组织党员签订 “安全承诺书”,却未建立党员对运输线路安全巡查、司机安全意识培训的具体机制,导致载体沦为 “形象工程”,无法为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支撑。
三、考核评价难:考核体系 “重形式轻实效”,融合成效缺乏科学衡量
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推动 “党建 + 生产” 落地的重要保障,但部分国企现行考核体系存在 “重党建形式、轻生产实效”“重短期指标、轻长期影响” 的问题,难以客观衡量融合成效。一方面,党建考核与生产成效脱节,部分国企对党建工作的考核仍以 “痕迹管理” 为主,考核指标多集中于 “会议记录是否完整、学习材料是否齐全、活动照片是否充足” 等形式化内容,未将生产经营成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另一方面,生产考核忽视党建贡献,部分国企在生产经营考核中,仅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部门及个人业绩,未考量 “党组织在任务推进中的引领作用、党员在攻坚克难中的贡献度”。此外,考核结果运用不足削弱了融合动力,部分国企考核结果仅与 “评优评先” 挂钩,未与薪酬激励、职务晋升等核心利益关联,且对考核中发现的 “党建与生产融合不足” 问题,缺乏整改跟踪机制,导致考核流于形式,无法倒逼 “党建 + 生产” 深度融合。
综上,国企 “党建 + 生产” 工作面临的目标协同、资源整合、考核评价等难点,本质上是党的领导与国企治理、党建规律与生产规律未能有效衔接的体现。破解这些难点,需要国企从顶层设计、载体创新、考核优化、思想引导等多维度发力,推动党建与生产从 “物理叠加” 走向 “化学反应”,真正实现以党建引领生产、以生产赋能党建的良性循环。(作者:时泽辰 焦作煤业(集团)开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