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构建大宣传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大宣传格局有利于对信息传播的高效延展
我国国有企业和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逻辑基础宣传工作是主要工作。一是新闻宣传的全面布局。大宣传格局将打破固有“事后宣传”的工作模式,贯穿新闻的信息预判、策划、采编、校审、发布、推广等新闻宣传全流程、全链条,实现新闻信息高质量编发的同时,着重关注发布后新闻的传播,达到企业宣传成效的最佳呈现。二是新闻传播的运营监控。大宣传格局突破“一事一议”的管控模式,上升到整体宣传运营监控的高度,重点聚焦企业自有媒体平台传播数据的收集整理,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宣传运营异常并及时预警,保障各自有媒体传播量的高位运行。
(二)提升企业内部满意度和参与度
企业传统宣传工作模式往往存在信息单向供给、受众互动困难等问题,宣传工作数字化转型可以使企业内部员工更加便捷地获取企业信息、参与决策和沟通交流,提高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员工满意度。例如,通过数字化的宣传平台,员工可以随时查看企业内部新闻、发展规划,提出建议等,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通过数字化的沟通平台,企业可以随时发布通知、召开会议、讨论问题等,从而提高员工的参与度。数字化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宣传工作效果,进行更有效的决策。
二、国有企业逻辑基础宣传工作
(一)完善宣教制度
构建国有企业工会宣教工作的宣教制度,旨在系统化地组织、规范宣教流程。以下将对这些核心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确保制度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宣教工作的组织架构是制度的核心。在宣教制度中,需要清晰界定宣教部门的职能边界和权责范围,包括宣教工作的组织策划、协调调度、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确保宣教部门的设立与人员编制合理,以支撑宣教任务的高效执行。其次,宣教内容的选定与制定程序需严谨规范。宣教制度应设立由专业人士和领导人员组成的宣教委员会或工作组,负责宣教内容的筛选与确定。该委员会应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员工需求调研、行业趋势分析等,以确定宣教的主题与重点。同时,对于宣教场地、设备和技术等资源,也应规定其提供方式和使用规范,以满足宣教工作的实际需求。资源的分配应基于宣教工作的优先级和需求,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二)做好宣传形式与宣传内容创新
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重视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开展形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企业实体当作宣传主阵地,可以适当加大对实体文化建设的物力资源投入与人力资源投入,在国有企业内部构建企业发展历程展览室或企业荣誉墙,也可以在国有企业内部构建廉政文化、党建文化、团建文化、工会文化专题专栏或专题展览室,以更加立体的模式做好针对内部职工的基础思想引导。国有企业也可以选择构建云矩阵模式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即充分利用国企网站平台不定期发布思想宣传视频与动态,以此为国有企业内部职工提供学习契机与交流平台,为“推动国企内部职工实现共同进步”工作目标的快速实现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重视做好思想宣传内容方面的创新,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准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对宣传语言的创造性转化,就宣传语言进行再次创造,结合国企自身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新名词、新口号,以此提高国企职工对其的兴趣与接受程度。
(三)建设高水平专业队伍,培养精英人才
在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要有效强化意识形态宣传主阵地的建设,必须重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精英人才的培养。首先,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掌握新媒体的技术和应用。这包括对新媒体平台的功能、运作机制、用户行为及其传播规律的深入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和引导公众舆论,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精通互联网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表达更趋向于快餐化和碎片化,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在满足受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作者:张华 河南能源永煤集团党委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