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武装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来源:河南青年网    作者:马亚利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17    

一、企业武装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建设滞后

人员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突出,年轻力量补充不足,导致整体战斗力偏弱。部分保卫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应急处置技能单一,遇到突发情况时,要么手足无措,要么仅凭经验蛮干,难以高效应对复杂场景。

(二)制度执行松散

虽有明确的保卫制度条文,但落地时往往打折扣。比如巡逻频次规定每两小时一次,实际执行中常被压缩成半天一次,甚至因“没人查”就索性取消;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形同虚设,熟人放行、口头报备成常态,登记本上的信息多为事后补填,真实性大打折扣。制度与实操脱节,导致“有规不依”成为普遍现象,安全隐患被层层掩盖。

(三)技术装备陈旧

安防设备更新缓慢,监控摄像头多为低像素老款,夜间画面模糊不清,关键区域存在监控死角;报警系统反应迟缓,误报、漏报频发,工作人员对设备的信任度降低,甚至出现“报警响了也懒得管”的消极心态。部分企业为节省成本,沿用淘汰的防护装备,防弹衣、防爆盾等器材老化开裂,实战中难以发挥保护作用,反而成为负担。

(四)协同联动薄弱

内部联动存在壁垒,保卫部门与生产、行政等部门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比如生产车间发现安全隐患,往往只在内部处理,未及时同步给保卫部门,导致保卫工作滞后;外部联动更显不足,与属地公安、消防等机构的对接多停留在“出事后再联系”的被动状态,缺乏预先制定的联动预案,紧急情况下协调支援的效率极低,错失最佳处置时机。

(五)思想认识偏差

企业管理层对武装保卫工作的重视停留在“不出事就行”的层面,投入经费时能省则省,将其视为“成本项”而非“保障项”。部分保卫人员也存在“混日子”心态,认为“只要守好门、看好院”就完成任务,缺乏主动预判风险的意识,对潜在威胁视而不见,直到问题爆发才仓促应对,陷入被动。

二、企业武装保卫工作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队伍建设

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公开招聘吸纳退役军人、专业安保院校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建立“老带新”培养机制,由经验丰富的老队员手把手传授应急处置技巧,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模拟盗窃、冲击厂区等场景,提升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

(二)压实制度执行

梳理现有制度条文,剔除过时内容,细化操作流程。比如将巡逻制度明确为“每两小时一次,覆盖厂区所有角落,每次巡逻需拍摄现场照片上传系统”,并安排专人通过后台随机抽查;外来人员登记实行“双人核验”,由保卫人员和被访部门人员共同签字确认,杜绝“人情放行”。建立制度执行台账,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确保制度刚性落地。

(三)升级技术装备

按“实用、高效”原则更新安防设备,将老旧监控更换为4K高清摄像头,实现厂区无死角覆盖,接入智能分析系统,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并报警;淘汰过期防护装备,统一配备轻量化防弹衣、防爆头盔等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器材,并定期检修维护,确保随时能用。同时,引入无人机巡逻技术,弥补地面巡逻的盲区,提升监控效率。

(四)构建协同网络

内部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保卫+生产+行政”月度碰头会制度,共享安全隐患信息,比如生产部门通报设备运行风险,保卫部门同步制定防范方案;外部与公安、消防等部门签订联动协议,每季度联合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明确联络人、响应流程和支援方式,确保突发情况时能“一键呼叫、快速响应”。

(五)转变思想认识

企业管理层需将武装保卫工作纳入年度重点规划,保障专项经费投入,定期组织管理层参观保卫工作现场,直观了解潜在风险,扭转“重生产、轻保卫”的观念。对保卫人员开展思想教育,通过案例讲解、功勋表彰等方式,强化其职业荣誉感,让“主动防范、靠前处置”成为工作常态。同时,在企业内部普及安全知识,鼓励全员参与隐患排查,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氛围。

通过针对性解决上述问题,企业武装保卫工作才能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防控”,真正筑牢安全防线,为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作者:马亚利  现代服务分公司六矿武装保卫科)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霍翔

上一篇:国有企业武装保卫工作的实施思路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