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内在关联分析
(一)政治属性决定文化方向
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文化必须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党建工作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能够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党的创新理论为企业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党的优良传统为企业精神提供价值源泉,党的组织体系为文化落地提供坚强保障。这种政治引领作用,使国有企业文化天然具有“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
(二)组织优势凝聚文化合力
国有企业党组织具有覆盖全面、体系完备的组织优势,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化载体,将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个基层单元。党组织通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文化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党员通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文化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这种组织化、系统化的推进方式,能够有效破解文化建设“上热中温下冷”的难题。
(三)价值引领塑造文化品格
党建工作强调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责任担当,与企业文化倡导的团队合作、创新进取、社会责任高度契合。通过将党的价值观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能够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精神。例如,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创业文化,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转化为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使企业文化既有思想深度又贴近实际。
二、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认识层面的偏差与不足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对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存在认识误区。有的将企业文化简单视为党建工作的一部分,认为抓好党建就等于建好了企业文化;有的则持“重效益轻文化”的观念,把党建和文化建设当作软任务。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融合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资源投入。某些企业错将企业文化简单简化为几句口号,使“团结、创新、开拓、进取”等词汇,成为空洞的标语,丧失了文化建设的本真意义。
(二)实践层面的形式化与同质化
在具体实践中,形式主义和千篇一律的问题较为突出。党建工作多局限于学文件、听报告等传统形式,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结合不紧;企业文化建设则存在“共性化”倾向,缺乏行业特色和企业个性。
(三)机制层面的协同不足与断层
从组织机制看,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协同性有待加强。一方面,党务工作者多为业务人员兼职,专业能力不足;年轻党务干部经验缺乏,影响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普通员工参与度低,一些业务部门认为这是职能部门的事,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国有企业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实践
(一)以价值融合为核心,筑牢思想根基
其一,构建“双引领”价值体系。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党建要求与企业愿景同频共振。其二,开展“双教育”主题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企业发展史教育结合,通过“老党员讲厂史”“红色基地践初心”等活动,让员工在历史对照中理解“党建强则企业兴”的逻辑。
(二)以载体创新为抓手,丰富实践形式
其一,打造“双融”活动品牌。创新“党建+文化”活动形式,如举办“党员创新论坛”(将党建要求转化为技术攻关目标)、“文化先锋行”(党员带头践行企业行为准则)。其二,推动“双进”阵地建设。在党建活动室增设企业文化展示区,在生产车间悬挂“党员承诺”与“岗位文化”标牌,使党建元素与文化符号随处可见。
(三)以机制构建为保障,实现长效运转
其一,建立责任传导机制:明确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党建部门与企业文化部门“协同责任”,将融合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其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党建考核中增设“文化引领成效”指标(如员工价值观契合度),在企业文化考核中纳入“党建融入深度”指标(如党员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率),考核结果与班子绩效、干部晋升直接挂钩。其三,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党建部门与企业文化部门、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策划、组织融合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作者:李晓涛 河南神马氯碱发展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