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现存问题与挑战
(一)工作模式固化,组织活力不足
当前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多重困境:在活动形式上,“三会一课”内容同质化严重,60%的党支部会议议题重复率超50%,缺乏针对不同领域党员的差异化设计,导致农村、企业等不同类型党支部采用相同学习模板,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时空限制方面,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如某劳务输出大县农村党支部外出务工党员占比45%,近三分之一因无法按时参与组织生活成为“失联党员”,且传统集中开会模式难以适配新业态从业者工作节奏,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党组织活动参与率不足20%;服务群众层面,党支部多处于“被动响应”状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像某社区居民反映的“小区充电桩不足”问题,因缺乏资源整合机制,半年未解决,群众满意度仅52分。
(二)党员教育薄弱,党性修养待提升
当前党员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理论学习呈现“上下一般粗”现象,例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缺乏具象化解读,某机关党支部在学习乡村振兴政策时,未结合本单位帮扶职责设计实践内容,致使党员仅停留在“知道”层面,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方式也缺乏吸引力,单向灌输式教育占比超75%,互动式、体验式学习严重不足,年轻党员对“你讲我听”的模式接受度低,像某高校党支部中,68%的90后党员觉得组织生活“枯燥乏味”,更青睐短视频、情景剧等新颖形式来学习党史。此外,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党员教育效果缺乏量化评估,存在“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情况,以某企业党支部的民主评议为例,80%的党员互评意见都是“表现良好”,未能体现出党性修养、作用发挥的实质性差异,难以形成正向激励。
二、创新工作模式:激活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实践路径
(一)数字化赋能,打破时空壁垒
通过构建智慧党建平台,整合“学习、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设置“云端课堂”模块上传微党课和政策解读短视频方便党员碎片时间学习,开发“线上议事厅”提升流动党员参会率,开通“群众点单”通道及时反馈诉求办理进度;同时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组织生活,重要议题先线上征集意见再线下集中审议表决,为行动不便老党员开展“一对一”线上送学;还运用大数据统计党员参与度、群众诉求类型等数据优化决策,如根据数据发现养老服务诉求占比高,进而指导开展相应项目精准匹配服务资源。
(二)场景化创新,融入中心工作
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中,创新工作模式可从“党建+业务”融合、区域化联动、项目化服务群众三方面展开。“党建+业务”融合将组织生活与业务结合,农村、医院、学校党支部各有实践成果;区域化联动打破壁垒,通过联合党支部等形式推动发展;项目化服务群众运用“三张清单”解决实际问题。
“党建+业务”融合模式:基层党支部通过将组织生活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开展,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如农村党支部开展“田间党课”,在春耕现场讲解农业技术政策,党员带头试种新品种;医院党支部设立“党员先锋岗”,在急诊、门诊等窗口开展“服务流程优化”主题党日,推出“党员导诊”服务,使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缩短20分钟;学校党支部围绕“双减”政策,组织党员教师研讨“作业设计创新”,形成12个优质教案。
区域化联动机制:打破单位、行业壁垒,通过组建联合党支部或党建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例如某工业园区12家企业党支部成立“产业链党建联盟”,每月开展“技术攻关党日”,党员骨干牵头解决供应链难题,推动园区产值增长15%;某商圈党支部联合商户、物业、城管等党组织,实施“党员亮身份、服务亮承诺”行动,将消费纠纷调解成功率从65%提升至92%。
项目化推进服务群众:采用“三张清单”工作法,即走访收集群众“需求清单”,梳理支部“资源清单”(涵盖人力、场地、政策等),对接形成“项目清单”并明确责任党员和完成时限。某村党支部通过清单管理,成功解决“灌溉水渠堵塞”“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等17个问题,群众满意度从68%大幅跃升至95%。
(三)机制化保障,确保创新实效
在创新工作模式方面,通过建立创新激励制度与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双管齐下。一方面设立“党建创新奖”,某县每年评选10个基层党支部创新案例,获奖支部可获5000-20000元奖励用于优化项目,同时推行“创新提案制”,党员建言献策被采纳后可获积分奖励兑换学习资料或服务时长;另一方面实施动态评估,每季度结合党员评议、群众问卷及数据对比(参与率、问题解决率等)开展创新工作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或叫停效果不佳项目,如某社区党支部将参与度低的“线上积分商城”改为“线下服务兑换”,有效提升党员积极性。
(作者:吴元磊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