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还需冷思考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社交平台作为维持私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平台,打造了一个个新型的虚拟社区,给了粉丝文化蓬勃发展的机会,拥有相同偶像的主体很容易在线上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彼此,从而形成了不同兴趣的圈子,微博就为粉丝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如今的饭圈文化,搭乘了互联网技术的东风,诞生于“造星时代”,成为了互联网极其显眼的景观。随着“饭圈”粉丝之间的网络暴力、侵犯隐私等现象逐渐增多,我们需要对“饭圈文化”进行冷思考。
消费者地位的提升抑或资本逐利下的割韭菜
在新媒体时代,粉丝在受到重用的同时对粉丝意见的地位也提高了。原来分散的粉丝并不能影响公司或爱豆行为,但饭圈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其抵制的声音也大了很多。一方面,有很多娱乐公司会听取饭圈意见决定活动的举办形式,为娱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符合市场偏好的创意点;另一方面,整个娱乐产业从节目到爱豆个人对粉丝的取悦都体现了整个行业僧多肉少的局面,在粉丝文化的消费中,获利方颇多,而粉丝是唯一的韭菜,一些饭圈甚至还存在娱乐公司中的“职业粉丝”,专门引导粉丝形成、稳定饭圈,娱乐公司对消费者的“迎合”也反映了这只是娱乐产业换一种看似比较卑微的方式继续淘金。
丰富表达形式抑或娱乐化的狂欢
粉丝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实践,其创生和输出了充沛的文化符号资源,在表达方式上,除文字外,颜文字、表情包等对于交流中缺乏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的交际起到了很好的补充,表情包特别是自制表情包这种娱乐性的传播符号对传播者展现自我风格、激发其创作激情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同的饭圈往往也会有一些共同使用的表情包。如今饭圈文化从多年前的一种小众文化已经逐渐有“出圈”的趋势。在香港暴乱事件中,“饭圈女孩”仿照饭圈的句型,将中国拟人化称为“阿中哥哥”,使得爱国情感有了更亲切的表达,主流媒体也将此化用,给一些枯燥议题有了更为丰富的表达。但同时,集体传播中也会出现一种不理智的群体极化现象,饭圈人沉浸于类似于“表情包大战”的娱乐化狂欢中,对于严肃事件并未产生实质上的助益。
个性化满足抑或认知偏差
饭圈文化体现了梅洛维茨所说的媒介改变带来的中性化认识。他们重新对审美进行了建构,对于男爱豆非常乐于叫其“妹妹”或“女儿”,而对女爱豆则又非常乐于叫其“老公”或“弟弟”。一方面,这种性别的认知虽然只是审美层面或者一种时兴的流行话语体系,会推动人们更加宽容的审美方式和表达自由,但另一方面,一些话语体系的建构也会对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认知世界造成影响,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为个人带来认知偏差的影响。同时,粉丝与粉丝之间、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亲密语言泛化与亲密关系泛化也使许多非亲密关系披上了亲密的外衣,形成利益型与消费型的假性亲密关系,粉丝们可能在亲密的语言中模糊掉对于关系距离的判断。
传播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进步给予了饭圈文化充分发展的环境,使其在文化、经济、公益方面都爆发出强大能量。与此同时,饭圈文化所暴露出的价值观扭曲、话语暴力、以及数字劳工等隐忧也一一浮出水面。我们不应忽视问题,不应止步于批判,而应在反思过程中探索饭圈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协同健康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