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涵界定与核心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精神风貌的总和,其核心是通过文化认同凝聚团队力量,塑造企业独特的精神标识,为职工提供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引,在规范管理、激发活力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政工工作以党的理论为指导,聚焦思想引领、政治教育、群众服务,通过理论宣传、组织建设、矛盾调解等方式,确保企业发展的政治方向,协调职工关系,凝聚思想共识,是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抓手,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和思想动力。
二、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融合发展具有现实必要性。二者虽表现形式不同,但根本目标高度一致:均以凝聚职工向心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诉求。传统模式下,二者若各自为战,易导致资源分散、效果重叠,融合能实现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协同效应。融合发展具备实践可行性。内容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塑造与政工工作的思想引领存在天然交集,均可围绕“培育什么样的职工队伍”“树立什么样的企业精神”展开;方法上,政工工作的理论性与企业文化的渗透性可相互补充,理论教育借助文化载体更易被接受,文化活动融入政治内涵更能提升思想深度。
三、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价值观层面的深度嵌入是融合的核心。将政工工作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在企业精神提炼、行为规范制定中体现政治导向与价值追求,使职工在文化认同中强化思想觉悟,在思想提升中深化文化认同。宣传载体的协同运用是融合的重要抓手。统筹企业内部刊物、宣传栏、文化墙等载体资源,既宣传党的政策理论、企业党建动态,又展示企业文化故事、职工先进事迹,让政工内容通过文化形式呈现,文化宣传体现政工内核,实现“一处载体、双重效能”。主题活动的有机结合是融合的关键纽带。将红色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等政工活动与企业文化节、职工技能大赛等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文化活动中融入思想教育元素,在政工活动中注入文化活力,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职工对企业理念和政治方向的双重认同。机制建设的协同保障是融合的长效支撑。建立政工部门与文化建设部门的联动机制,共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考核评价标准,将融合成效纳入企业管理体系;畅通职工参与渠道,通过意见征集、座谈交流等方式,让职工成为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四、经验总结与未来方向
融合过程中需坚持“三个避免”:避免政工工作生硬说教,防止文化建设脱离政治引领,杜绝形式主义的表面融合。应始终以职工为中心,聚焦解决实际问题,让融合成果体现在职工思想觉悟提升、团队协作增强上。未来发展需聚焦数字化融合新路径,利用线上平台拓宽融合渠道;深化职工主体性作用,鼓励职工参与文化与政工内容创作;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调整融合策略,使二者融合始终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为企业凝聚力持续提升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宋伟华 河南平煤神马梁北二井煤业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