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丹江口库区北岸的水雾还未完全散尽,淅川县马蹬镇李家沟村的田垄间已腾起阵阵暑气。焦渴的土地裂开巴掌宽的缝隙,萎蔫的麦苗蔫哒哒地贴着地面,连向来耐旱的茶树也蜷缩着新抽的嫩芽,在微风中无力地颤动——这是村子经历40天无雨干旱后的真实写照。
就在村民们望着发白的田土长吁短叹时,80道整齐的“迷彩绿”沿着蜿蜒的山路疾步而来。渠首民兵连的队员们肩扛拇指粗的输水软管,腰间别着磨得发亮的铝制水壶,作战靴踩过碎石路时带起细碎的尘土,却在看见地头干裂的麦苗时,脚步不自觉地加快几分。他们在田埂上迅速列队,肩扛的水管在晨光中划出银色的弧线,水桶与水泵的碰撞声打破了旱田的寂静——这是丹江口库区子弟兵与土地的又一次“无声约定”,用汗水为干涸的麦苗和茶树,递上来自渠首的“生命之水”。
旱魃肆虐,民兵闻令而动
“麦苗都打卷了,茶树叶子也耷拉着,再不下雨,今年收成要打水漂了……”村民李大爷站在田边,望着龟裂的土地直叹气。入春以来,淅川县持续40余天无有效降雨,李家沟村300余亩麦田和150亩茶园遭受严重旱灾,部分作物濒临绝收。
危急时刻,渠首民兵连迅速响应县人武部号召,紧急集结80名队员奔赴抗旱一线。这支曾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多次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铁军”,再次展现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过硬作风。连长张云虎的动员掷地有声:“我们不仅要守护一库清水北上,更要守护乡亲们的‘米袋子’和‘钱袋子’!”
抗旱一线,军民携手战旱魔
在李家沟村东头的麦田里,渠首民兵们正合力铺设输水管道。毒辣的日头下,迷彩服上结满的盐霜,成了田间最动人的“霜花”。“乡亲们放心,今天这片麦子一定能喝上‘饱水’!”民兵袁虎攀边调试抽水机边安慰围在一旁的村民。
茶园里,民兵们分成小组,提着水桶逐棵浇灌茶树。“茶树根系浅,干旱影响特别大。”有着多年护林经验的老民兵陈人范,一边示范浇水技巧,一边向村民传授抗旱知识,“浇水要慢渗到根部,不能大水漫灌浪费水源。”
在抗旱现场,感人的场景不断上演:村民们自发送来绿豆汤和草帽,却被民兵们婉拒;村民灶台上的绿豆汤凉了又热,始终等不到汗流浃背的“绿军装”歇脚。
精神传承,续写渠首担当
李家沟村的抗旱行动,只是渠首民兵连守护民生的一个缩影。自1960年代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以来,这支队伍始终与丹江库区人民血脉相连:1999年扑救肖山火灾、2000年新野抗洪解救186名群众、2024年丹江口库区联合行动……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守水护水、服务民生”的誓言。
此次抗旱中,民兵连还带来了先进的节水设备。“我们采用分段轮灌和滴灌技术,既提高效率又节约用水。”民兵陈博韬介绍,“这些设备是县人武部协调应急局专门为抗旱配备的,能覆盖更大灌溉面积。”
饮水思源,守护一泓清水
夕阳西下,清澈的水流终于漫过干裂的土地,麦苗和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村民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这水不仅救了庄稼,更暖了我们的心!”村支书李建国握着张云虎的手感慨地说,“有渠首民兵连在,我们就有战胜困难的底气!”
夜幕降临,民兵们仍在检修设备、规划次日的灌溉路线。他们知道,抗旱保苗的战斗尚未结束,但只要军民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结语
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到抗旱保苗突击队,渠首民兵连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使命。这场抗旱行动,不仅是对自然挑战的回应,更是新时代民兵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们用汗水浇灌的,不仅是干涸的土地,更是群众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正如渠首大坝上镌刻的誓言:“忠诚担当、守水为民”,这份精神,将永远在丹江两岸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