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国有企业文化与创新发展实践

来源:河南青年网    作者:赵晨晨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23    

一、国有企业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理论内涵与逻辑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党建文化是国有企业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长期党建实践形成的政治理念、组织原则、工作作风的总和,其核心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具体表现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红色教育等活动形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组织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的集合,以“提升效率、凝聚人心、塑造品牌”为目标,涵盖企业精神、管理制度、员工行为等层面,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凝聚性。二者的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价值共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二)融合的逻辑必然性

从政治逻辑看,国有企业的“国有”属性决定了党建文化必须引领企业文化方向,确保企业发展符合国家战略;从发展逻辑看,党建文化为企业文化提供政治保障,企业文化为党建文化赋予实践载体,二者共同服务于企业高质量发展;从价值逻辑看,党建文化的“奉献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担当意识”、党建文化的“集体主义”与企业文化的“团队协作”具有内在一致性,为融合奠定思想基础。

二、党建引领下企业文化创新发展实施成效

(一)制度创新

党建工作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创新制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为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党组织通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创新理念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制度中,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在创新制度建设方面,国有企业党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创新项目立项、评审、实施和验收等全流程管理制度,确保创新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有序推进。设立专门的创新管理部门或岗位,负责统筹协调企业的创新工作,加强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一些国有企业还建立了创新项目储备库,对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进行提前培育和储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管理创新

党建助力国有企业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运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撑。党组织通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动企业完善治理结构,优化管理流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完善治理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党组织积极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的落实,确保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党组织成员通过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监督管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治理优势。党组织还加强对企业决策过程的监督,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重大决策前,党组织充分听取党员和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论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某国有企业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党组织组织党员代表、职工代表和专家学者进行多次研讨和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优化管理流程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党组织通过推动企业开展流程再造和信息化建设,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党组织还注重加强对管理流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某国有企业通过开展流程再造,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优化,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同时,党组织加强对流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流程的严格执行,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成本降低,效益显著提高。

(三)行为塑造:建立文化落地长效机制

党员示范引领:实施党员文化先锋工程,要求党员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服务客户等关键领域亮身份、作表率。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突击队、创新工作室等载体,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党员的具体行动,带动全体员工自觉践行企业文化。文化认同测评:建立包含政治素养、价值认同、行为表现等维度的测评体系,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诊断。运用大数据分析员工在数字化平台上的行为数据,精准识别文化践行薄弱环节,为针对性改进提供依据。激励机制创新:将文化践行情况与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建立“文化积分”“文化勋章”等激励机制。对在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形成“崇尚文化、践行文化”的良好氛围。

(作者:赵晨晨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铁运处)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霍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