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有企业党建与思政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河南青年网    作者:赵晨晨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23    

一、党建与思政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逻辑:党建与思政有着内在统一性

党建与思政工作同属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范畴,具有目标同向性、方法互补性。党建通过制度设计、组织保障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思政工作则通过价值观塑造、精神激励凝聚员工共识。二者融合可形成“制度—文化”双轮驱动,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

(二)现实意义:有效破解国企改革发展难题

一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党建与思政融合可强化企业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国有企业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了企业改革始终沿着服务国家战略的方向推进。二是增强员工凝聚力。思政教育通过价值观引导可破解员工思想多元化难题。如煤矿企业通过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教育,将思政工作与技能竞赛结合,保证了队伍的稳定性。三是防范系统性风险。融合机制可构建“教育—监督—整改”闭环,使企业合规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二、新形势下党建与思政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强化理论武装,以新思想引领思政工作方向

首先需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硬指标,确保学习不走过场、不打折扣。在此基础上,要把学习融入工作的各个环节,从会议集中学习到日常自主研习,从专题集中研讨到个人深度反思,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党委委员应发挥带头作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理论讲清楚、讲明白,推动理论学习向车间、班组等基层单元延伸,让先进思想真正扎根基层。创新学习载体,可鼓励一线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学习心得,跳出读文件、念报纸等传统模式的限制,让理论与实践实现更紧密的结合。同时,依托实践课堂和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投身项目攻坚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此外,优化资源供给要避免“空中楼阁”式的悬浮状态,多结合企业生产、乡村振兴等实践场景,让“学习强国”等平台的资源与实际工作深度融合。

(二)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思政工作吸引力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打造线上思政工作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视频等形式,推送思政教育内容,如党建知识、先进典型事迹、正能量故事等,使员工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企业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例如举办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员工放松身心的平台,更是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比赛项目,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得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也不断升华。同时,活动过程中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企业的认同感,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员工思想动态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工作,解决员工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使思政工作更加贴近员工生活,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机制保障,形成协同合力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确保国有企业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党委应着力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协同推进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起党建部门与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沟通协调的桥梁。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如每月或每季度举行一次,会议由企业党委领导主持,党建部门与思政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在会议上,共同统筹规划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的整体方向,明确工作重点与目标任务。针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共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确保两项工作目标一致、步调统一。在制定企业年度工作计划时,通过联席会议,将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的各项任务进行统筹安排,明确责任部门与完成时限,使融合工作有序推进。搭建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实时互通。党建部门及时上传党组织建设、党员活动开展、党内文件精神等信息,思政部门及时更新员工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况、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等信息,双方能够随时查阅、共享对方的工作信息,为工作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

(作者:赵晨晨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铁运处)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霍翔